宏观经济

二十大精神全面解析与宏观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一、 党的二十大精神解析——报告总论板块(一)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二)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三)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二、 党的二十大精神解析——报告分论板块 (重点)(一) 经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 科教: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三) 政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四) 法治:坚持全面依法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研究主要体现为“像”与“判断”,现阶段宏观经济主要为“像”的阶段,多关注为历史的数据,”判断“多源于国家之间的横向对比或者历史的数据环比,也是来源于”像“,这就导致”雷曼“与恒大出现风险之前,评级都说是”AAA“,诸多人质疑中国评级机构的专业能力,其本质是模型与分析框架的缺陷,因此我们在研究经济既要利用相关框架,但也需要跳出框架,我们尽可能让学员听到媒体背后的内容。

魏杰

魏杰教授现任清华同方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系主任。1977年考入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本科,1979年9月在大学本科时考取西北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1982年获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魏杰教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MBA、硕士博士研究生、EDP高层管理培训及EMBA等讲授企业战略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企业前沿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农业发展新趋势

第一讲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一、国际体系转变和中国发展国际环境二、中国参与全球化过程三、美国政策的调整1、逐渐内向化的美国2、中美脱钩的美国3、打压中国的美国4、去全球化的美国四、中国政策应对1、一带一路2、中国制造20253、坚持全球化,提倡合作共赢五、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六、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七、2020年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布局1、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2、依靠改革激发市场

陈德胜

陈德胜老师 宏观经济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专家清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企业成长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安全与企业成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学博士后(合作导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

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防范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中国目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式和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焦点问题;▪ 通过介绍目前金融市场的主要监管重点,使学员了解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本着眼点和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力。【课程大纲】1. 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 中国金融的宏观结构 ▪ 中美之间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货币供应量,影子银行,社会融资,准备金,外汇储备等 ▪ 金融市场对外开

李真

李真老师宏观经济专家25年经济趋势与投资研究中国首批证券投资专家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工信部《银河企业家培训计划》特聘讲师腾讯财经《真话真说》出品人/首席经济学家深圳福田区政府财经顾问深圳上市公司联盟、深交所董秘联盟并购顾问深交所首批红马甲、证监会首批持牌分析师深圳湾论坛智库专家曾任:南方证券深交所出市代表(红马甲)/营业部经理曾任:证券时报信批中心研究部总监、首席

朱少平

朱少平老师简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金融委员会法案室主任 ★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著名立法专家【个人简介】1977年9月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 先后在国家计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国家经委法规局,国家体改委政策法规司工作。 1994年9月至2012年7月在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工作,任室主任。 发表各类文章约四百篇,出版新体制下的国资管理与国企改革、投资基金与基金投资等书籍约三十余部,在不同场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新形势与资产配置策略

课程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资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段讲话中最核心两个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中

萧琛

萧琛 著名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顾问,网络经济第一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秘书、北京泛亚太经济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轨经济教育顾问。主讲课程:《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当前经济政策形势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5G时代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机遇挑战愿景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