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之低空经济产业机遇分析 主讲:曲融老师【课程背景】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应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新型生产工具和新型生产关系三大关键点。新质生产力指明了重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本系列课程通过对重要会议精神的解读,主要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要点、明确的新质生产力政策具体方向、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趋势、以及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产业及投资机遇。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 战略管理 2025年07月21日 0 点赞 76 浏览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一、是什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一)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三)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构成(四)新质生产力的产生背景二、为什么: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一)新动能(例如AI算力)(二)新经济(例如数字经济)三、怎么办: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新制造(二)新服务(三)新业态 战略管理 2024年08月29日 0 点赞 480 浏览
王宣喻在2024茅台传承人大会上演讲 5月19日,以创新为题,“传承相守·与i相约”2024茅台传承人大会暨i茅台上线两周年系列活动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会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宣喻以《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与中国企业创新与传承》为题,表明“茅台是中国的茅台,也需要成为‘世界的茅台’”,一方面是茅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茅台科技的创新,另一方面是面向世界的传承与创新。 老师动态 2024年09月25日 0 点赞 729 浏览
2024年经济形势与“新质生产力”机遇 一、“新时代”强国战略和“新质生产力”1.“三步走”战略和“新时代”强国战略2.中国式现代化——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3.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分析4.全球经济复苏和大国冲突并存5.“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6.“新质生产力”突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证二、“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创新1.《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生产力理论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3.科技、组织制 宏观政策 2024年09月19日 0 点赞 824 浏览
新质生产力 一、国有企业落实新质生产力概况1、人民日报:新质生产力逻辑关系图2、新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三个特征3、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劳动者跃升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跃升为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跃升为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4、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方面措施5、国有企业可以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吗6、现场讨论交流:本人如何 宏观政策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383 浏览
最新宏观经济形势解读与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外部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脱钩断链酝酿发酵,地缘冲突由俄乌冲突外溢欧洲动荡,到中东巴以冲突愈演愈烈甚至深化扩大的风险始终存在。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过剩,社会预期弱化,风险隐患依然较多,如何提振信心找到思路是本课程思考的重点。 宏观政策 2024年09月03日 0 点赞 545 浏览
新质生产力解码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4年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开年之际,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新质生产力? 宏观政策 2024年11月05日 0 点赞 456 浏览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1.企业作为主体——生产要素的聚合转化2.国家作为主导——破旧立新的和平革命3.世界作为主场——开创人类文明新境界二、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解析1.“新”意味着中国已经无法摸石过河2.“质”意味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爬坡期3.“生产力”意味着重视人胜过重视物三、全球经济三大过剩条件下的新质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 宏观政策 2025年07月23日 0 点赞 65 浏览
“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黄卫平:金融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提升 6月29日,“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2024年第二期在全国32个省市地区同时开讲。“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创立的面向社会各界的理论宣讲活动。系列公益讲座借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专家解读,以纵横比较的视野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追求真理的精神讲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扎根实践的角度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变“单一讲”为“系列讲”、变“校内讲”为“各地 老师动态 2024年08月13日 0 点赞 477 浏览
侯云春 侯云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组成员、研究员,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曾出任国家经贸委秘书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参加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委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运行、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商品流通和市场管理、工业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理论和政策研究,在全国性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著《中日企业经营方式》、《国企改革建言》。近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 政策解读 2024年09月27日 0 点赞 939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