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出海企业人才的文化适应、沟通协作与跨文化领导力
主讲:李文老师
【课程背景】
在企业“出海”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本土员工被派往海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本地员工加入中国企业。“出产品容易,出人才难”成为出海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语言可以翻译,但文化无法简单复制。出海人才常常会面临:
▪ 看似简单的指令,执行过程中被误解
▪ 当地团队难以配合,沟通摩擦不断
▪ 优秀的专业能力难以转化为团队影响力
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是文化适应与沟通风格不匹配。如何帮助出海人才完成“认知重塑、风格适配、影响建立”的进阶转化? 本课程专为“出海人才”打造,基于真实案例、文化心理学与组织行为模型,提升他们在全球舞台上的协作与引领能力。
【课程收益】
▪ 提升对目标国家文化风格的理解与识别能力 ▪
▪ 掌握跨文化高效沟通的方法与表达技巧 ▪
▪ 增强全球化背景下的团队协作与领导影响力 ▪
▪ 理解文化冲突背后的价值观差异,化解摩擦 ▪
▪ 制定个性化的文化适应与协作行动计划
【课程对象】出海企业本土外派员工、海外项目团队成员、本地管理者、HR、全球化人才储备人员
【课程时间】1-2天(6小时/天)
【课程大纲】
一、文化是“看不见的领导者”:从文化误区到理解差异
1. 全球人才面对的典型文化挑战
▪ 从“文化震撼”到“文化适应”的心理路径
▪ 不同文化对“权威、效率、关系、时间”的不同解读
工具:文化冰山模型
案例:项目推进总是卡壳?也许是“节奏感”不同
2.解码文化背后的行为模式
▪ 文化维度识别:霍夫斯泰德六维度、GLOBE九维度
▪ 风格差异与冲突误读的心理机制
工具:文化维度卡片
二、从懂文化到会沟通:跨文化表达与关系建立
1. 跨文化沟通三部曲:知己、知彼、善表达
▪ 高语境 vs 低语境文化的表达差异
▪ 听懂“未说出口”的潜台词
工具:【文化语境诊断工具】
2.提高同理与表达力:既不冒犯,又能合作
▪ 如何表达建议、反馈与分歧
▪ 描述行为而非评价人格
工具:非暴力沟通(NVC)
三、融合不是同化:建立双向认同与影响力
1. 从“他们”到“我们”:文化融合的三步路径
▪ 尊重、协同、共同创造
▪ 管理“文化边界人”的身份冲突
案例:一位中东外派员工的自我转变旅程
2.多元文化团队的引领之道
▪ 团队规则如何定?什么该坚持,什么该妥协?
▪ 本地化管理中的文化底线与灵活空间
工具:【Head-Heart-Hand模型】多维领导力诊断
四、打造可持续的文化适应能力与协作机制
1.非正式互动中的文化信号
▪ 留意问候方式、寒暄话题、语气语调等差异
▪ 观察不同文化中对“聊天开场”的期待
▪ 在非正式场合主动打招呼,建立轻松连接
2.识别自己的文化敏感盲点
▪ 哪些表达习惯在本国是礼貌,在他国可能引发误解?
▪ 避免“我以为这是通用”的假设,建立多元文化意识
▪ 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其文化适应性
工具:【文化五感观察记录表】
五.组织视角下的跨文化协作进化:从个体适应到系统支持
1. 组织如何塑造“文化包容力”氛围
▪ 包容不是“放任”,而是“理解 + 设边界 + 促融合”
▪ 文化心理安全区构建
工具:组织文化包容力快速诊断问卷
2. 构建跨文化协作机制的五个支点
▪ 语言机制:统一使用简洁英语 + 非母语支持机制
▪ 行为规范:通过共创会议规则、明确邮件表达风格建立认同
▪ 节奏对齐:明确工作节拍、假期差异、可接受响应时间
▪ 文化缓冲人:设立“跨文化协调员”或项目“文化观察员”
▪ 反馈机制:提供安全匿名反馈管道,鼓励文化建议
互动:设计“理想跨文化项目启动机制”
3. 管理者如何发挥桥梁作用:角色转换与能力升级
▪ 管理者的三种跨文化角色:翻译者,缓冲器,融合者
▪ 如何培训“文化调适能力”:观察力 + 结构化沟通 + 主动引导
练习:跨文化情境角色扮演
授课老师
李文 跨文化与团队管理实战专家|
常驻地:北京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