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教授 薛国安
导言:
中国历史上四个“5000言“决定了中国国学文化:《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易经》。
一、《孙子兵法》的世界的影响和应用
《孙子兵法》中:“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震慑理论”的实际应用。先打败伊拉克军队的军心,然后真的打起来,就长驱直入,顺利拿下。
日本二战以后,如何振兴呢?20年时间腾飞成为经济强国,靠的是吸收运用了西方工业化管理方式,另一个就是吸收了中国军事文化的管理思维。很多日本企业的文化核心就是源于《孙子兵法》的一句话:“上下同欲者胜”。企业忠诚度,员工的士气。
美国西点军校、美国国防大学都会必学《孙子兵法》。
二、《孙子兵法》的基本框架
“计作谋形势虚争,久行(hang)地九火用孙”
一共13篇,外加一片《孙武传》,共14个字。全文6000字左右。
《孙子兵法》的结构与企业管理是非常相似的:
战略决策与作战指挥: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属于公司层战略(企业的使命、目标、大势的分析等)
战场应变: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属于业务层战略(如何竞争,如何整合资源,如何执行?)
军事地理和特殊战法:九变篇、地形篇、九地篇、行军篇、火攻篇、用间篇——职能层战略(如何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找到对手的薄弱环节,强化职能作用。)
三、《孙子兵法》特点:
每篇各有立论,独自成章,思想层层递进
篇篇相连,脉络一贯,首尾相随
四、《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战略
一、“算胜”原则与企业战略筹划
“夫战而庙算胜者,得算者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者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算见(xian)矣”《计篇》
1、“庙算”的内容为:道、天、地、将、法。
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启发是:
道:政治因素是否合规,“上下同欲者胜”(外部要素分析:合法?合情?合理?对社会有益?相当于战略的哲学分析:愿景使命价值观)
天:天候条件是否合适(外部要素分析:宏观经济环境?等同于战略分析“PEST分析”)
地:地理条件是否适宜(外部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实力?产品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分析变化?近似于战略“五力模型”分析)
将:将领的才能是否具备(内部要素分析:职业经理人团队的素质)
法:法规制度是否全面(内部要素分析:企业制度与激励机制等)
2、“庙算”的思路——如何选用合适的谋略
诡道十二法:
“能而视之不能,用而视之不用,进而视之远,远而视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虚虚实实,不可将真实意图过早暴露,以免惊醒对手,高度戒备。
所以要做到“无智名,无勇功”。
“能而视之不能”:例如:中国的崛起是孤独的,邓小平20多年前……
必要的时候也要反过来,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如此。不能而视之为能。
有的时候既要视之能,也同时要视之不能。如产品上市前就开始造势,让市场翘首盼望。
做人也要处理好能而不能的关系,平日做人要低调,但是重任担当时,要积极作为,有时候再众人面前,要不能而视之能,以鼓舞士气。
例如在台湾问题上,就需要用到智慧,而非直接用兵。文化交流、情感交流、经济交流的和平统一,是在极大地武力压力下获得的。用“远而视之近”,用战争态势制止战争,赢得和平,这既是辩证法。
举例:
美国想控制拉美大大豆市场,
比如美容店、健身房发放的免费的体验卡,
决策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打无利之仗,不打无把握之长,不打义气之仗。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受众人情感的驱使作出不利的决策。用全局观来决策。“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慍(yun)而致战”。
在企业战略决策中,就是要考虑“收益性、成长性和风险性三者的平衡”。
二、“全胜”原则和企业战略规划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如何让利益最大化呢?投入小产出大的胜利,才是最智慧的。
“兵不顿而利可全”这就是胜者赢得最大,败者损失最小,就是我们说的双赢。
“不战”不是没有战争,而是“小战、巧战”,将战争的范围缩到最小。
“全胜”四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先后顺序,而非优劣的排序。四种相互配合的结果。
案例:解放北平就是毛泽东非常好的运用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
企业也是如此:可以先从观念上去影响对方,收集对手信息,掌握对手的动向。然后再通过合作,并购的方式使得利益最大化,然后从人才和产品的竞争上,要集中人力物力攻坚,获得优势。
3、“全知”的原则和企业战略规划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彼“在前,”己“在后,说明了解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的难度和重要性。深度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争对手、客户需求分析等,才可以取胜。
否则就会带来重大损失。
如何做到呢?
彼己兼重,尤重难点——难点在“知彼“
知彼是谁,知己何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通过SWOT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知敌盟友,视线开阔——孙子坚持用“彼”,而不用“敌”,说明孙子强调的不仅仅是正面的敌人,还要考虑其他的环境和潜在的对手。“彼”的概念范围更大。吴王夫差单线思维,只看到对面的齐国,而忽视了越王勾践,终成大祸。
令我先知,致敌不知——“明君贤将,所以制而动人者,成功处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 企业如果可以了解对手情况,却不让竞争对手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正确的判断,那就可以出奇制胜,领先对手。
善知巧知,动中知敌——要动态地了解敌人。信息是瞬息万变的,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相敌三十二法;“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行军篇》。挑动敌人,使其自我暴露。
企业运用:了解骨干,知人善任,识人识准,用人要不疑,而不要试图控制他。“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4、“先胜”的原则和企业战略规划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案例:1949年金门之战的失利分析:败在轻敌
所以企业要建立良好的机制;要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作战的人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战略主动权、行动自由权、胜负决定权。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集中所有兵力。
失败案例:太阳神就是因为多元化发展,齐头并进到十几个行业,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齐头并进,结果导致彻底失败。
5、“称胜”原则和企业的战略规划
以镒(yi)称(对付)铢,以绝对的优势去打败对方。
——企业要数量、规模和质量上绝对的优势。做大做强做精。
6、“奇胜”的原则和企业战略规划
巧施诡道,因形而变:诡道十二法:靠的是悟性和应变,虚虚实实,使敌莫测。案例《毛泽东.四渡赤水》:毛泽东俘虏了国民党的报务员,截获了国民党的信息和情报,才成功地指挥了四渡赤水战役,取得了长征的第一个胜利。
案例:
韩信的背水一战的布局
可口可乐免费赠送中国的生产线,获得在中国销售的权利
授课老师
薛国安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博导、将军
常驻地:北京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