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路径与实操解析
课程背景
近年来,政府城投公司作为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与城乡建设的主力军,在经济下行压力与政府隐性债务管控趋严的双重环境下,面临转型发展的重压。城投平台既承担政府功能性任务,又必须迈向市场化、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实属两难。缺乏自主经营能力、盈利模式单一、依赖财政输血、市场竞争力不足,成为阻碍城投长期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系统推进市场化转型,不仅是城投机构生存、壮大的必由之路,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本课程围绕政府城投公司的市场化转型,系统梳理城投发展的历史演变、现状与挑战,深度剖析市场化转型的理论框架及现实路径,阐释五大转型方向和六大落地步骤,并结合大量正反案例、难点问题,帮助全面掌握理论、方法及操作实践,实现从认知到应用的全面提升。
课程收益
● 准确把握城投发展方向,助力企业合规、创新、稳健经营
● 提升组织市场化运作、投融资与风险管控能力
● 系统梳理模式创新与转型路径,拓宽业务增长空间
● 提升组织对外合作、产业协同与城市运营服务能力
● 全面掌握城投市场化转型理论及应用路径,提升决策与执行力
● 深入理解五大转型方向和六大转型步骤,可独立设计转型方案
● 具备分析复杂问题与创新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
● 能够指导本部门或团队高效推进市场化转型实践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地方政府、园区管委、城投平台、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等单位等
课程方式:政策分析+梳理讲习+典型案例+实操解析等
课程大纲
第一讲:城投公司变革的背景与现实挑战
一、政府城投行业现状深度剖析
1.历史沿革与发展态势
1)萌芽期(1990-2008年):基建融资工具定位
2)扩张期(2009-2017年):债务驱动规模扩张
3)转型期(2018年-至今):政策倒逼市场化改革
2. 体制困境与运营瓶颈
1)体制困境:政企边界模糊,行政干预普遍
2)运营瓶颈:业务结构失衡,盈利能力薄弱
3. 政策压力与监管趋势
1)核心政策压力:债务管控趋严
2)监管趋势:市场化导向明确
二、市场化转型的价值与必然性
1.职责担当与经济引擎
1)城市服务升级的核心载体
2)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2.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1)破解“土地财政依赖”的关键路径
2)培育新兴产业的“孵化器”
3. 风险应对与可持续发展
1)化解债务风险的根本手段
2)应对政策变化的必然选择
负面案例解析:转型滞后引发的链式风险
正面案例解析:模式创新带动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市场化转型的五大方向(典型案例)
方向一:综合服务商(城市服务运营商)
1.转型原因
1)破解“代建依赖”,获取稳定现金流
2)降低对财政补贴和土地融资的依赖
2.转型规律
1)从“单一基建代建”转向“全链条城市服务”
2)核心是“公益服务市场化运营”
3.核心能力
1)资源整合能力:整合政府服务需求及社会服务商资源
2)数字化运营能力:如智慧城管平台
3)成本控制能力: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单位服务成本
4. 策略方法
1)需求梳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
2)业务整合:并购专业服务商补短板
3)数字化赋能:搭建智慧服务平台
5. 典型预期目标
1)短期(1-2年):城市服务营收占比达30%,毛利率不低于15%
2)中期(5年):覆盖全市80%以上城市服务需求,市场化营收比超50%
3)长期:成为区域领先的城市服务品牌,具备跨区域拓展能力
典型案例:单一服务困境
成功案例:多元化城市服务模式创新
方向二:产城开发商(片区开发运营商)
1. 转型原因
1)破解“土地财政依赖”
2)通过产业培育获取长期税收返还与运营收益
3)实现片区开发“自平衡”
2. 转型规律
1)从“单一土地整理”转向“片区全链条开发”
2)核心是“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3.核心能力
1)产业规划能力
2)招商运营能力
3)资金平衡能力
4. 策略方法
1)片区定位:差异化产业规划
2)开发模式:“滚动开发+政企合作”
3)运营增值:园区全周期服务
5. 典型预期目标
1)短期(1-2年):完成1个片区开发,引入龙头企业2-3家,土地收入覆盖前期投入
2)中期(5年):片区产业产值达50亿元,税收达5亿元,运营收益占比超30%
3)长期:形成“开发-运营-复制”模式,拓展2-3个新片区
失败案例:无序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
成功案例:片区全链条开发模式突破
方向三:国企控股者(国有资本运营平台)
1.转型原因
1)破解地方国企“小散弱”问题
2)通过集团化运营提升国有资产效率,增加国企利润上缴
2.转型规律
1)从“分散持股”转向“集团化国有资本运营”
2)核心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 核心能力
1)资源整合能力
2)战略管控能力
3)财务管控能力
4. 策略方法
1)国企整合:“横向合并+纵向整合”
2)股权优化:“控股核心业务+参股培育业务”
3)管控模式:“战略+财务”双管控
5. 典型预期目标
1)短期(1-2年):完成本地核心国企整合,集团资产规模翻倍,融资成本降低1%
2)中期(5年):国有资本收益率达8%,国企利润上缴达5亿元/年
3)长期:培育1-2家上市子公司,具备区域影响力
失败案例:小而散内耗的僵化陷阱
成功案例:集团化运营的全面提升
方向四:创投孵化器(产业投资平台)
1.转型原因
1)破解“产业空心化”问题
2)增加长期税收和就业,摆脱对土地开发的短期依赖
2.转型规律
1)从“被动基建投资”转向“主动产业投资”
2)核心是“以投代招、以投促产”
3.核心能力
1)产业研判能力
2)投后赋能能力
3)退出管理能力
4. 策略方法
1)基金设立:“母基金+直投”组合
2)投后赋能:“政策+资源”双支持
3)退出路径:“IPO+并购”为主
5. 典型预期目标
1)短期(1-2年):管理基金规模达50亿元,投资企业20家,带动就业1000人
2)中期(5年):培育上市企业3-5家,被投企业年税收达3亿元,投资收益超10亿
3)长期:形成“投资-培育-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成为区域产业投资标杆
失败案例:盲目投资引发亏损
成功案例:产业投资带动区域升级
方向五:城市金融家(资本运营平台)
1. 转型原因
1)破解“融资渠道单一”问题,降低融低成本
2)为本地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形成“金融-产业”良性互动
2. 转型规律
1)从“单一融资”转向“多元资本运营”
2)核心是“以资本服务实体”
3.核心能力
1)金融创新能力
2)资产盘活能力
3)风险控制能力
4. 策略方法
1)融资创新:“多元化+低成本”
2)资产证券化:“存量变增量”
3)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增加收益”
5.典型预期目标
1)短期(1-2年):创新融资占比达30%,融资成本降低0.5%,资本营收5亿元
2)中期(3-5年):资产证券化规模达50亿元,供应链金融服务超100家,ROE12%
3)长期:成为区域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具备跨区域金融服务能力
失败案例:财务操作违规惹的祸
成功案例:多元资本运营驱动企业腾飞
第三讲:市场化转型的六步落地法
第一步:定位——准确定位五大转型方向
1. 原则思路
1)“因地制宜”原则
2)“能力匹配”原则
3)“风险可控”原则
2. 实施路径
1)资源盘点:“三清单”梳理
2)方向筛选:“SWOT-矩阵”分析
3)目标拆解:“三年行动计划”
3. 核心节点
1)资源盘点的全面性
2)方向筛选的客观性
3)目标拆解的可行性
4. 关键把握
1)建立“转型定位论证委员会”
2)开展“小范围试点”
3)动态调整
实操案例:如何定位其转型方向?
第二步:化债——纾解地方存量债务压力
1. 原则思路
1)“分类处置”原则
2)“成本优化”原则
3)“风险共担”原则
2. 实施路径
1)债务盘点:“四清”工作
2)化债措施:“五招组合拳”
3)方案落地:“一债一策”
3. 核心节点
1)债务盘点的准确性
2)资产处置的效率
3)金融机构的协商
4. 关键把握
1)建立“债务化解专班”
2)动态监测债务风险
3)合规底线
实操案例:如何化债以轻装前行?
第三步:整合——重组平台优化资产
1. 原则思路
1)“整合为主”原则
2)“优进劣出”原则
3)“产业协同”原则
2. 实施路径
1)平台整合:“横向合并+纵向升级”
2)资产优化:“三进三出”策略
3)资产确权:“清产核资+权属登记”
3. 核心节点
1)平台整合的人事安排
2)资产注入的合规性
3)资产剥离的定价
4. 关键把握
1)制定“整合过渡期方案”
2)建立“资产动态管理台账”
3)同步提升管理能力
实操案例:如何重组资产做强做大?
第四步:治理——完善公司治理与政企权责
1. 原则思路
1)“政企分开”原则
2)“三会一层”制衡原则
3)“市场化激励”原则
2. 实施路径
1)政企权责划分:“三张清单”明确边界
2)公司治理完善:“三会一层”规范运作
3)激励机制设计:“短期+长期”结合
3. 核心节点
1)外部董事的独立性
2)激励机制的公平性
3)容错机制的落地
4. 关键把握
1)聘请专业机构设计治理方案
2)加强治理培训
3)动态评估优化
实操案例:如何完善治理激励人才?
第五步:扩融——多渠道多手段扩展融资
1. 原则思路
1)“渠道多元”原则
2)“成本匹配”原则
3)“合规优先”原则
2. 实施路径
1)融资渠道拓展:“五大渠道”突破
2)融资成本控制:“四招降本”
3)融资风险管控:“三道防线”
3. 核心节点
1)创新融资产品的合规性
2)战略投资者的选择
3)融资资金的用途监管
4. 关键把握
1)组建专业融资团队
2)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
3)加强政策研究
实操案例:如何创新扩融以壮其身?
第六步:增效——做强主业提升业绩
1. 原则思路
1)“主业聚焦”原则
2)“成本领先”原则
3)“价值增值”原则
2. 实施路径
1)主业优化:“一主两辅”业务结构
2)运营提效:“三化”管理工具
3)商业模式创新:“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双轮驱动
3. 核心节点
1)主业选择的准确性
2)数字化赋能的实用性
3)增值服务的客户粘性
4. 关键把握
1)建立“主业KPI考核体系”
2)开展“运营效率对标”
3)动态优化商业模式
实操案例:如何做强主业提升业绩?
【破解难题与案例复盘:市场化转型实务透视】
一、高频难题及破解之道
1. 顶层设计不清导致转型失败
1)难题表现:无明确转型方向、无系统规划;、无责任机制
2)破解之道:顶层设计“三定”、规划落地“三化”、外部智库支撑
2. 激励机制乏力阻碍创新
1)难题表现:薪酬“大锅饭”、晋升论资排辈、创新不敢试
2)破解之道:薪酬改革“三挂钩”、晋升通道“双轨制”、容错激励“三明确”
二、典型案例分析与实操经验萃取
1. 案例背景展示
——省级城投转型标杆:某省城市发展集团
2. 案例深度分析
1)顶层设计清晰
2)政企协同到位
3)人才与激励支撑
4)风险管控有效
5)待改进空间:产业招商能力不足,数字化运营滞后
3.实操经验萃取
1)平台整合“省带市”模式
2)资产优化“注入+剥离”组合
3)融资创新“债券+REITs”双轮驱动
4.应用建议
1)省级城投:可借鉴 “省带市” 整合模式,聚焦产城开发与资本运营,通过产业投资带动区域经济;
2)市级城投:优先转型综合服务商或产城开发商,依托本地基建需求与产业基础,逐步拓展市场化业务;
3)县级城投:聚焦综合服务商(如市政养护、环卫服务),避免盲目转型创投、金融等高端领域,以“小而精”实现盈利
通用建议:
1)转型初期聚焦1个方向,避免贪多求全
2)建立专业团队,引入外部智库
3)重视数字化与激励机制,提升运营效率与员工积极性
授课老师
张劲松 城乡建设产融建一体化操盘专家
常驻地:北京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