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当前,中国进入“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交汇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在三中全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治理效能提升”“改革系统集成”“新质生产力培育”三大核心任务。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401.7万亿元,如何将庞大资产规模转化为治理效能与核心竞争力,需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治理—改革—发展”三维框架中构建“政策—实践—成效”闭环。
本课旨在帮助央国企管理者把握“二十大定方向—三中全会搭框架—四中全会抓落实”的政策逻辑,将“十五五”规划要求转化为企业“战略制定—管控优化—执行落地”的具体路径。
【课程收益】
1.政策解码能力:系统掌握四中全会与二十大、三中全会的政策延续性,精准识别“十五五”规划对国企的战略要求。
2.治理实践转化:运用“治理深化—改革攻坚—发展跃升”三维模型,将四中全会精神拆解为“治理效能提升”“风险防控”等实操内容。
3.创新驱动能力: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数字经济融合”等理论点的知识点支撑,掌握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企业实践路线图”。
4.ESG治理能力:掌握央国企ESG体系建设的“政策要求—实践路径—工具方法”,响应国资委“实现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要求,将碳排放管理、劳动者权益等纳入企业治理。
【课程特色】
▪ “理论—知识点—案例”三维支撑:每个理论点下设3-4个具体知识点,配套“国内+国际+历史”三类案例。
▪ 政策延续性对比:通过政策对比,清晰呈现“定方向—搭框架—抓落实”的逻辑链条,强化政策理解的系统性。
▪ 工具实操导向:设置“政策转化工作坊”,现场输出“企业改革优先级举措图谱”“治理能力雷达图”等工具,确保理论落地。
【课程对象】央国企中高层管理人员;党校、干部学院专题研修班学员
【课程时间】6小时(1天)
【课程大纲】
导课:把握四中全会精神的“金钥匙”
1. 国企如何学深悟透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坚持制度建设:从“治理框架”到“治理效能”的深化
核心逻辑: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国家治理体系七层次”基础上,新增“治理效能评估指标”。
实践要求:国企需建立“治理效能PDCA循环”,每季度复盘“政策落地转化率”。
案例:某央企通过“治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将“双碳”目标拆解为23项具体任务~~~▪
▪ 坚持系统观念:用“政策接力赛”看延续性
时间轴视角:二十大“定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三中全会“搭框架”(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抓落实”(“十五五”规划)。
国际对比:对比美国政府停摆暴露的制度僵化,中国“五年规划”的战略定力更凸显制度优势。
历史启示:康德拉基耶夫长周期理论——每轮科技革命中“转型先行者”占据先机。
▪ 坚持守正创新:守住根本与创新实践的统一
守正:锚定“国企姓党”根本属性,如中建一局“四个融入”机制。
创新:借鉴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AI”模式,用技术创新破解传统产业转型难题。
第一板块:四中全会精神的时代背景与核心要义
一、“为什么”:四中全会召开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求
▪ 改革历程的“螺旋式上升”
› 1978-2013年:发展型改革为主。
› 2013-2024年:治理型与发展型改革并重。
› 2024年至今:治理效能提升与改革攻坚深化。
▪ 国内外形势的“倒逼机制”
› 国际:全球产业链重构、新质生产力竞争(AI、生物经济),如美国对俄石油制裁引发能源市场波动。
› 国内:新质生产力区域不均衡(江浙“无中生有”创新 vs 部分地区传统产业转型难)、地方债务化解压力。
二、“是什么”:四中全会精神的总览与核心框架
▪ 政策对比:四中全会与二十大、三中全会的“同与不同”
| 会议 | 核心定位 | 对国企改革的关键要求 | 标志性成果 | 
| 二十大 | 定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 |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增强核心功能 | 确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方向 | 
| 三中全会 | 搭框架:治理体系现代化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三阶模式” |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 
| 四中全会 | 抓落实:治理效能提升 | 编制“十五五”规划,强化风险防控,提升全球竞争力 |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 |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三阶模式(核心理论框架)
›第一阶:国家层面的经营意识
▪ 内涵:从“政府管理”到“国家经营”,国企需强化“战略型管控”思维。
▪ 案例:中国宝武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主导钢铁行业整合~~~~~~
▪ 工具:“国家战略匹配度评估表”
›第二阶:新质生产力成为系统动力
▪ 内涵: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摆脱“要素驱动”路径依赖。
▪ 案例:北大团队破解光刻胶微观行为难题,支撑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
▪ 知识点:需高度关注AI科技带来的突然改变、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第三阶: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基础和依靠
▪ 内涵: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国企需平衡“政策使命”与“市场效率”。
▪ 历史启示: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因“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失败,对比当代“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机制。
第二板块:治理深化与分类改革——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
一、明晰功能定位,推进分类改革(治理深化的核心抓手)
▪ 特定功能类国企:聚焦战略性产业培育
› 改革方向: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平台作用,主导“卡脖子”技术攻关。
› 政策工具:“负面清单+一司一策”授权体系。
› 案例:成都腾盾科技“双尾蝎”无人机性能对标美国死神无人机~~~~~
▪ 公益保障类国企: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 改革方向:引入市场机制,推行“购买服务+特许经营”模式。
› 考核重点:社会效益指标占比不低于60%。
› 国际镜鉴:新加坡淡马锡“公益服务类企业”管理模式,平衡“公益属性”与“运营效率”。
▪ 商业竞争类国企:推进市场化、证券化改革
› 改革方向:主业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原则上整体上市。
› 风险警示:避免“技术空转”。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
› 机制创新:中建一局“四个融入”机制。
› 决策流程: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与董事会“战略决策”有机融合,
› 历史借鉴:7000人大会“因势利导”策略类比国企党委弹性决策艺术。
▪ 风险防控与合规管理“底线思维”
› 体系构建:新加坡淡马锡“大监督体系”,纪检、审计、法务“三位一体”协同监督。
› 实操工具:“风险防控PDCA循环”。
› 案例:某央企建立“海外合规风险地图”,实时监测“中美科技竞争”对供应链的影响,规避欧盟碳关税风险。
▪ ESG体系建设:国企治理现代化的新维度
政策要求:从“自愿披露”到“强制规范”
▪ 国资委明确:2023年实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2025年延伸至非上市央企。
▪ 监管趋势:参考欧盟《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披露将从“定性描述”转向“量化指标+数据支撑”(如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
实践路径:ESG与公司治理的深度融合
▪ 治理架构:在董事会下设“ESG委员会”,如中国石化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董事长直接领导。
▪ 绩效融入:将ESG指标纳入经理层绩效考核,某央企2024年ESG绩效权重提升至20%,与经营业绩“双挂钩”。
▪ 风险防控:建立“ESG风险地图”,重点监测气候变化(物理风险、转型风险)、供应链社会责任(劳工权益)
。
案例标杆:央企ESG实践的“三个维度”
▪ 环境(E):国家能源集团“十四五”减排CO₂ 1.2亿吨,建成全球最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
▪ 社会(S):中国建筑“建证幸福”行动,2024年投入5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培训农民工20万人次。
▪ 治理(G):中国移动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ESG信息披露连续三年获香港联交所最高评级。
第三板块:改革攻坚与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
一、科技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 新型举国体制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体制机制:“新型举国体制”重在统筹,科技体制改革要点在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
› 企业责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 ▪ 数字化转型与数实融合 ›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 需要高度关注AI科技带来的突然改变。
▪ 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
▪ 案例:百度Apollo生态聚集150余家上下游企业~~~
▪ 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链韧性
›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 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 案例:打造国产大飞机产业链,中国商飞联合100余家国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供应链
第四板块:党建引领与实践转化——从“政策文本”到“企业行动”
一、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范式”
▪ 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 机制设计:中建八局二公司“党建+项目”模式,将党支部建在项目上
› 成效数据:“十四五”期间合同额、营收、利润分别达上一个五年的1.5倍、1.6倍、2.3倍。
› 案例:乌梁素海生态工程中,党员突击队牵头“水-土-林”系统治理
▪ 全面从严治党与作风建设
› 风险防控:某央企通过大数据算法拦截“烟酒糖茶”敏感消费报销超2亿元,建立“四风”问题动态监测库。
› 廉洁教育:借鉴清代“丁忧制度”看治理精细化(王培柱24年守丧案例),强化“纪律红线”意识。
二、互动与总结:“政策—实践”转化工作坊
▪ 小组研讨:绘制“四中全会政策—企业行动”转化图谱
› 任务:结合企业实际,从“治理、改革、发展”三维度列出3项优先级举措。
› 工具:政策能力雷达图(拆解力/转化力/化解力/运营力)。
▪ 总结:做“政策明白人”与“改革实干家”
› 行动倡议: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将“改革红利”转化为“竞争优势”。
课程结语: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国企既要当好‘政策执行者’,更要成为‘改革创新者’。唯有以‘治理效能’为核心,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以‘系统集成’为方法,方能在‘十五五’期间实现从‘规模优势’到‘能力优势’的跨越,在全球竞争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授课老师
高飞 曾任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内训师
 
	 常驻地:昆明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