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能源革命。“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的关键阶段,能源电力行业面临系统性转型。国家明确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支撑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风电、光伏规模化发展,2030年装机占比预计达45%-47%。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双重驱动下,传统能源加速向调节电源转型,煤电灵活性改造、气电规模化应用成为重要方向,氢能、核电等新兴能源快速崛起,绿氢基地年产能超1000万吨,四代核电技术商用化进程加速。能源投资持续领跑,“十四五”年均增速超16%,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拉动电能占终端消费比重提升至30%左右。
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数字化与AI赋能现货交易结算,柔性直流输电、构网型储能等技术将新能源消纳率提升至98%,智能巡检、虚拟电厂等重塑行业生态。但行业仍面临消纳压力、电价矛盾、全球产业链竞争等挑战。本课程立足“十五五”规划前瞻,解读能源战略、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助力从业人员把握趋势,提升决策与实践能力.
课程收益:
1. 掌握“十五五”能源战略核心导向,明晰非化石能源发展路径与目标
2. 洞察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前沿,把握数字化与AI赋能行业变革趋势
3. 解析多能互补与源网荷储模式,提升企业转型战略决策能力
4. 应对消纳压力与电价矛盾,优化能源项目投资与运营实践方案
课程时间:0.5-1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能源电力企业从业人员
课程形式:讲师讲授+现场讨论+案例介绍+数据分析
课程大纲
第一讲:宏观图景——“十五五”能源战略的整体定位与深远意义
一、国家战略层面的核心导向
1.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革命:解读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的核心目标及实施路径
2. 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双重逻辑:分析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如何平衡“稳”与“绿”的关系
3. 新型能源体系的顶层设计:阐述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的框架结构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层面的联动效应
1. 能源投资作为稳增长引擎:“十四五”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16%,十五五期间电力、热力投资将继续领跑
2. 新兴产业用电需求拉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负荷对电力消费结构的影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已提升至30%左右
3. 区域协同与绿色转型:通过“西电东送”等工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中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第二讲:能源结构变革——电源侧转型与多能互补新格局
一、传统能源的角色重塑
1. 煤电:从基荷电源向调节电源转型
1)容量电价机制提供保底收益,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成为盈利关键
2)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负荷率已达20%,部分火储联合机组突破至10%
2. 气电: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重要补充,2030年装机目标突破2.5亿千瓦
二、新能源的规模化突破与挑战
1. 风电与光伏的爆发式增长:
1)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占比将达45%-47%,海风年均新增超2000万千瓦
2)消纳压力与电价矛盾:光伏午间电价低迷,通过“新能源+储能”提升竞争力
2. 核电与氢能等新兴势力:
1)四代核电技术商用化,“玲龙一号”开启小型堆时代,2030年装机目标1亿千瓦
2)绿氢基地年产能超1000万吨,氢能重卡市占率突破15%
3)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超25%,度电成本降至0.1-0.2元
4)全球竞争与产业链协同:中国光伏风电产业链全球份额超70%,海外建厂应对贸易壁垒
三、多能互补系统的构建路径
1. 基地化开发模式:“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配套特高压外送,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
2. 区域协同案例: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构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3. 技术协同创新:氢能制储一体化、光热发电等技术拓展系统边界,提升效率与集成度
4. 场景化应用模式:工业园区通过余热回收与新能源耦合降低用能成本,农村地区整合光伏与生物质能实现三产融合
第三讲:电力系统重构——电网、储能与市场化机制创新
一、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支撑
1. 电网升级:从“主网优先”转向“配网与主网并重”
1)配网透明化率从7%提升至100%,投资规模相当于“再建一个国网”
2)特高压建设重启:南网送电能力从5800万千瓦翻倍至1亿千瓦
2. 储能规模化应用:
1)技术路线多元化:电化学储能短期主流,液流电池占比将达30%
2)盈利模式突破:从峰谷套利转向参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
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度推进
1. 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1)市场交易电量占比从40%(2020年)提升至60%以上,经营主体达97万家
2)省间壁垒破解:通过闽粤背靠背工程、跨区域直流工程增强互济
2. 价格机制创新:
1)容量市场建设:通过容量电价补偿火电、储能等灵活性资源
2)绿色价值变现:探索电-碳市场耦合,推动绿电证书与碳排放权交易衔接
第四讲:微观实践——企业战略调整与技术创新突破
一、能源电力企业的战略转型方向
1. 国有企业:从单一发电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1)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参与虚拟电厂聚合
2)强化科技与管理双重引领,将企业战略纳入国家规划体系
2. 民营企业机遇:
1)充电运营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超80%,参与光伏、储能项目潜力大
2)跨界合作案例:建筑企业与光伏企业联合开发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
二、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1. 数字化与AI应用:人工智能求解器解决全国现货交易结算算力难题
2. 柔性直流输电、构网型储能等技术提升新能源消纳率至98%
3. 智能巡检与故障诊断: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技术实现输电线路缺陷识别率99.2%,AI算法缩短故障定位时间至15分钟
4. 虚拟电厂技术突破:聚合20万户分布式资源形成百万千瓦级调节能力,响应速度提升至秒级
5. 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国产化:电解槽单槽产能突破1500Nm³/h,燃料电池寿命从8000小时提升至1.2万小时
第五讲:未来展望——挑战应对与路径优化
一、关键挑战的破解之道
1. “不可能三角”平衡:通过市场化机制与技术进步统筹“稳定、低价、绿色”目标
2. 体制协调难题:能派局、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管理协同,需明确电-碳市场耦合机制
二、2030年远景与行动建议
1. 阶段性目标:
1)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2030年达25%
2)新型储能装机突破3亿千瓦,抽水蓄能达1.2亿千瓦
2. 企业行动指南:
1)电源企业:聚焦灵活性改造与多能互补运营
2)电网企业:加速配网改造与跨区域互联
3)用户侧:通过电动车V2G、需求响应参与系统调节
授课老师
龙生 电力能源行业效能提升教练
 
	 常驻地:长沙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