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 刘宁
常驻地: 北京

从“数据罗盘”到“文化心镜”的海外营销升维

主讲:刘宁(大麦)老师

【课程背景】

中国出海领军企业正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新范式:从“产能出海”的规模竞赛,升级为“品牌出海”与“价值出海”的认知争夺。传统的市场报告和数据分析,已无法穿透海外市场复杂多变的文化黑箱与用户心智壁垒。营销产品经理作为连接产品与用户的“价值翻译官”,常陷入以下困境:

▪ 洞察隔阂:海量数据与用户真实痛点之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文化与语境鸿沟,导致“数据正确”但“策略失效”;

▪ 定位偏差:基于国内成功经验的“惯性思维”,在异质文化市场中遭遇“水土不服”,产品定位与用户期望严重错位;

▪ 渠道虚设:渠道网络虽广,却未能成为感知用户的“神经末梢”,无法将市场一线的微妙信号转化为迭代动能;

▪ 体验失焦:“用户体验”沦为功能堆砌或界面优化,未能触及驱动用户情感认同与品牌忠诚度的文化深层密码;

▪ 策略僵化:在总部标准化与本地个性化之间难以找到动态平衡点,策略缺乏韧性,无法应对市场的快速演变。

本课程旨在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视角革命:将市场洞察从一门依赖信息的“科学”,升华为一门解读文化的“艺术”。我们不仅提供工具,更致力于为学员装配一套“文化心镜”,帮助他们看透数据背后的社会情绪、消费行为下的文明逻辑,从而在海外市场的迷雾中,精准绘制出通往用户心智的认知地图。

【课程收益】

▪ 认知升维:实现从“收集数据”到“解读文化”的跨越,建立将宏观环境趋势转化为微观用户决策动因的系统性思维框架;

▪ 视角重构:获得“全球本地化”的第三文化视角,能够精准诊断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适配性与风险点;

▪ 方法掌握:习得一套可落地的“深度洞察方法论”,包括前沿的用户体验研究工具、渠道有效性评估模型及竞争格局动态分析技巧;

▪ 策略韧性:学会构建兼具全球化效率与本地化响应弹性的营销策略,在坚守品牌核心价值的同时,实现与本土市场的深度共鸣;

▪ 实战赋能:通过大量同行业经典与失败案例的深度剖析、情景模拟及工具演练,直接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可执行的市场策略方案。

【课程对象】海外营销产品经理、市场策略负责人、产品规划人员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大纲】

第一日:解构环境·洞察用户——从宏观趋势到微观决策

一、破冰启航:为何我们的“常识”在海外市场频频失灵?

1. 海外市场洞察的终极挑战是什么?

▪ 从“信息不对称”到“认知不对称”的范式转移(当前市场环境下,最大的挑战并非缺乏数据,而是缺乏解读数据的文化框架。以“左舵车/右舵车”对家电设计的影响为例,说明“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 “文化滤镜”如何扭曲我们的市场判断?(引入“文化维度理论”等基础框架,说明价值观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产品价值、营销信息的解读)

案例:海尔美国针对美国家庭空间大的特点,推出大容量、抽屉式冰箱,成功颠覆了传统美国品牌的设计逻辑

某国产扫地机器人初入德国,因噪音过大不符合德国人对“居家宁静”的高要求而遇冷,后经改进才打开市场

2. 霍夫斯泰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 权力距离

▪ 不确定性的规避

▪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 男性化/女性化

▪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 自身放纵与约束

工具: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在线国家对比工具

※本节核心提示:市场的真正壁垒不是政策,而是文明底层逻辑与全球化商业实践的动态协商过程。

二、宏观解码:如何将遥远的“国运”转化为眼前的“商机”?

1. 宏观经济数据(GDP、人口等)之外,哪些“软趋势”更值得关注?

▪ 中产阶级的焦虑与年轻人的价值观变迁(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分析、流行文化产品如影视剧、音乐等来捕捉一个社会的集体情绪和消费倾向)

案例:小米印度-充分利用印度年轻人对高性价比和科技潮流的追捧,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和粉丝经济快速占领市场

▪ 技术伦理与消费信任:数据隐私、AI伦理如何影响家电购买决策?(分析欧洲GDPR、美国各州隐私法案不仅作为合规要求,更是塑造消费者对智能家电信任度的关键因素)

案例:特斯拉德国面临德国人对数据安全的极高敏感度,如何通过本地数据中心建设等措施建立信任

工具:PESTLE分析模型(如何深度挖掘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 Legal, Environmental每个维度下的“软性”指标)

2. 地缘政治波动是“危”还是“机”?如何构建风险预警与机遇捕捉框架?

▪ 供应链韧性地图:从“Just-in-time”到“Just-in-case”的思维转变(如何绘制供应链风险地图,并制定备选方案)

工具:美的埃及工厂利用埃及与欧盟、非洲的多边贸易协定,将其打造为辐射欧非市场的枢纽

▪ 区域经济一体化(如RCEP、欧盟)带来的市场重构机会(这些协议如何改变关税、物流和竞争格局,为产品进入提供新的跳板和路径)

案例:俄乌冲突下,LG等韩国品牌供应链调整,快速将部分生产转移至其他地区以维持供应

工具:情景规划法(引导学员针对美的某个重点市场,模拟2-3种不同的地缘政治发展情景,并推导出相应的营销策略预案)

※本节核心提示:宏观洞察的价值,在于发现结构性变化带来的“非对称性机会”,以及为可能到来的“灰犀牛”事件提前构筑防线。

三、用户深潜:如何穿透“他们说的”与“他们做的”之间的巨大鸿沟?

1. 当问卷调查失效时,我们如何捕捉用户“未言明”的需求?

▪ 用户行为考古学:从产品使用痕迹中还原真实生活场景(如家电APP使用频率、功能使用偏好、维修记录、二手产品交易信息等,发现设计盲点)

案例:松下日本为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家电,研究员长期与老人同住,发现他们并非需要“老年手机”,而是需要“字体大、操作简捷的手机”。

▪ 文化探针:如何设计有效的沉浸式用户观察与访谈?(教授“跟随用户回家”等 ethnographic research 方法,及如何提出开放性问题,避免引导性提问)

案例:亚马逊Alexa 通过分析用户与Alexa的对话录音(匿名化后),发现了大量未曾预料的使用场景,从而迭代技能

演练:绘制用户旅程地图提供模板,并重点演练如何在地图中标注用户的“痛点”、“爽点”和“盲点”,而不仅仅是操作步骤

2. B2B2C模式下,如何平衡“渠道商”与“终端用户”的洞察?

▪ 解码渠道商:他们的痛点、激励点和信息过滤器是什么?(分析渠道商,如Best Buy, Media Markt的商业模式,理解他们推荐产品的逻辑,从而设计双赢的合作方案)

案例:格力在巴西通过与本地大型建材超市合作,提供专业的安装咨询服务,解决了空调安装复杂的痛点,提升了渠道商粘性

▪ 建立“用户洞察反哺渠道”的机制(将终端用户调研的结论,转化为说服渠道商的有力武器,共同优化产品陈列及促销方案)

案例:戴森-通过提供极其详尽的产品技术原理和用户体验数据,说服高端百货商店为其设立品牌专柜

模拟:分组角色扮演,一方为美的产品经理,一方为欧洲某大型零售商采购负责人,就一款新空气净化器的上架问题进行谈判,重点运用用户洞察数据

※本节核心提示:真正的用户洞察,发生在用户自然的生活流中。我们的任务是成为一个敏感的“文化人类学家”,而非一个冷漠的“数据采集员”。

四、竞争破局:如何在巨头的阴影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1. 除了价格和功能,我们还能从哪些维度实现差异化竞争?

▪ 价值曲线重构:发现并攻击市场领导者的“价值过剩”与“价值盲区”(介绍“蓝海战略”中的价值曲线工具,引导学员思考是否可以削减某些过度设计的功能,而强化对手忽视的要素)

案例:韩国Cuckoo电饭煲在美国 聚焦亚洲移民社群,强调其“正宗韩国米饭”的烹饪效果,在细分市场建立绝对优势

▪ 生态位竞争:成为“第二优选”的战略价值与实施路径(分析在成熟市场,直接挑战龙头成本高昂,不如定位为“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更优的选择”或“更具性价比的替代方案”)

案例:一加手机在欧美初期通过“旗舰性能、适中价格、极客社区”的定位,成功在苹果和三星的夹缝中生存并壮大

演练:带领学员为美的某一产品(如洗碗机)在目标市场绘制与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图,寻找差异化机会点

2. 如何识别并利用区域市场中的“结构性空白”与“边缘性机遇”?

▪ 从“红海中心”到“蓝海边缘”的视角转换(引导学员关注主流市场竞争之外的边缘需求、新兴趋势或服务空白,这些往往是巨头反应迟缓的地带)

案例:传音手机在非洲-发现并聚焦于非洲用户深色皮肤拍照、多SIM卡、超长待机等主流品牌忽视的需求,通过极致本地化成为“非洲之王”

▪ “草莽市场”的进化路径:如何伴随市场成熟而共同成长?(探讨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习惯不成熟的市场,如何通过教育市场、构建基础服务来建立先发优势,并随着市场成熟而升级产品与品牌)

案例:美的在越南农村市场-针对电压不稳、虫多潮湿的环境,推出宽电压、防虫设计的“耐用型”风扇,并通过摩托车下乡进行巡回维修服务,建立口碑

工具: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区域变种(指导学员不仅分析产品,也分析不同区域市场,将其划分为“明星”、“现金牛”、“问号”和“瘦狗”,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资源投入与竞争策略)

※本节核心提示:竞争的本质是价值认知的争夺。最高明的策略不是做得更好,而是定义一套新的游戏规则。

五、战略整合:如何将分散的洞察编织成连贯的战略叙事?

1. 如何将宏观趋势、用户深潜、竞争分析三者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决策仪表盘”?

▪ 构建“MUC(宏观-用户-竞争)战略三角”一致性模型(介绍一个简易的框架,用于检验宏观环境提供的“可能性”、用户深潜发现的“必要性”、竞争格局定义的“可行性”三者是否匹配,避免战略内部矛盾)

案例:Netflix进入印度 其战略融合了宏观(移动互联网普及)、用户(对廉价娱乐需求)、竞争(本土内容薄弱),提出了“移动优先、低价、强本土内容”的战略猜想,并通过《神圣游戏》等剧集验证

2. 从洞察到假设:如何提出可被验证的“战略猜想”?

▪ 将定性洞察转化为可量化、可测试的具体业务假设,为之后的策略制定打下基础

案例:美的微波炉在美国-结合宏观(单身家庭增多)、用户(追求烹饪效率与健康)、竞争(对手主打大容量),提出“小型、智能、空气炸功能”的创新假设并成功验证

演练:制作战略假设画布-提供一个单页模板,引导学员填写“我们相信[某个市场机会]”、“通过对[目标用户]提供[独特价值]”、“我们将通过[关键活动]来验证”,并明确“验证指标”和“成功标准”

讨论:各小组选择美的的一个潜在海外市场或产品,运用“MUC三角”模型和“战略假设画布”,快速输出一份初步的战略构想

※本节核心提示:战略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逻辑自洽的行动路径。第一天的价值在于为第二天的行动提供一张经过深度思考的“导航图”。

第二日:重构策略·赋能组织——从产品定位到可持续增长

一、产品定位革命:如何让一个“外来者”成为当地的“自己人”?

1. 产品定位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黄金分割点在哪里?

▪ 核心价值不变,外围价值重塑:不能动的“魂”与可以变的“形”?(品牌的核心价值,如美的的“科技创造美好生活”应全球统一,而产品卖点、沟通方式应本土化适配)

案例:海尔在日本-针对日本空间狭小和单身人群多的特点,推出小型、个性化冰箱,广告突出“一个人的精致生活”

▪ 如何利用“文化符号”进行高效的价值沟通?(将产品利益点,转化为当地消费者熟悉的文化叙事、比喻或象征)

模拟:Apple在全球-其“隐私”核心价值观全球统一,但在中国,通过宣传与本地云服务商合作存储数据来具体体现这一价值

工具:定位陈述模板-(提供“对于[目标市场],我们的[产品]是[品类中]最能提供[独特价值]的,因为[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模板,并强调填入的内容必须经过文化验证)

2. 当品牌叙事遭遇文化冲突时,如何巧妙地进行“价值转译”与“故事新编”?

▪ 寻找跨文化的“情感通约物”:哪些人类共通的母题可以借用?(探讨如“家庭温馨”、“个人成就”、“安全感”、“对自然的向往”等全球共通的的情感诉求,如何用本地化的故事和符号进行包装)

案例:IKEA在沙特-早期为适配当地社会规范,在其产品目录中P掉了女性形象,后因全球化品牌形象统一性要求而停止,引发讨论。此案例用于分析不同策略的得失

▪ 应对敏感议题:当品牌价值观与当地传统观念不一致时,如何沟通?(讲解在涉及环保、性别平等、社会责任等议题时,是选择引领、回避还是适配的策略,并分析其风险与收益)

案例:Patagonia在全球-其“环保主义”核心叙事高度统一,但在不同国家,环保行动会与本地最受关注的环保议题(如欧洲的循环经济、美国的国家公园保护)相结合

模拟:制作品牌叙事一致性检查表,用于检查品牌故事的核心信息、视觉元素、代言人选择等在目标文化语境中是否会产生歧义或负面联想

※本节核心提示:定位不仅是占领一个品类,更是讲述一个能被当地文化接纳和喜爱的品牌故事。故事的力量远胜于参数。

二、价格策略的艺术: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心理密码?

1. 定价是成本导向还是价值导向?在海外市场如何证明“价值”?

▪ 价值锚定策略:如何改变消费者的价格参照系?(讲解如何通过营销沟通,将消费者的比较对象从廉价竞品,转移到能体现自身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上)

案例:戴森-通过将产品与技术、设计艺术相关联,成功将自己锚定为“高端家电”而非“小家电”,支撑其高昂定价

▪ 心理定价的跨文化陷阱:为什么“8”在中国是吉利的,在其它地方可能无效?(探讨数字、颜色、促销方式,如折扣、买一赠一在不同文化中的心理联想)

案例:联合利华在印度-推出小包装洗发水,单价极低,但通过降低尝试门槛,成功渗透广大农村市场,总销售额巨大

演练:修建共同语意池

工具:价格敏感度测试(PSM模型)-介绍如何通过简单的四个问题,快速测试目标市场消费者对某产品价格的心理接受区间

2. 如何设计灵活的定价架构,以应对不同渠道、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复杂挑战?

▪ 产品线定价与梯队设计:如何覆盖不同购买力的客群而不造成内耗?(讲解如何通过功能增减、设计差异、服务捆绑等方式,构建清晰的产品梯队,满足从入门到高端的各类需求,并保护主推产品的价格体系)

案例:三星手机在全球-通过Galaxy S/Note/Z/ A等多个系列,清晰覆盖高端、商务、时尚、中端市场,价格带分明,营销资源分配有序

▪ 动态定价与促销策略:在电商时代,如何避免“不打折不动销”的陷阱?(分析如何基于数据,如竞争对手价格变动、库存水平、季节性需求等进行智能调价,以及如何设计有创意的促销活动,如捆绑销售、会员价来提升价值感而非仅仅是降价)

案例:亚马逊Prime Day-通过创造一个新的购物节,进行集中式促销,成功拉升会员数和淡季销量,避免了常态化价格战

模拟:使用价格弹性模型,指导学员如何通过历史销售数据初步测算自身产品的价格弹性,为调价决策提供依据

※本节核心提示:定价的本质是沟通。它传递的不仅是成本,更是品牌想要占据的心智阶层。定价管理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博弈。优秀的定价架构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壁垒,它能最大化利润的同时,保持品牌定位的清晰

三、渠道搭建与激活:如何让渠道网络从“下水管”变为“洞察源”?

1. 如何选择并管理合作伙伴,使其成为品牌的“延伸”而非“漏斗”?

▪ 渠道伙伴的“赋能”而非“管控”:共同成长的利益绑定机制(探讨如何通过联合营销、数据共享、培训体系等,将渠道商转化为真正的合作伙伴)

案例:美的在东南亚与Lazada/Shopee合作-不仅作为销售平台,更利用其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分析和新品测试

▪ 新零售渠道(DTC)与传统渠道如何协同,避免左右互搏?(分析DTC模式在获取用户洞察、品牌建设上的优势,以及如何设计线上、线下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共生)

案例:Warby Parker眼镜-初期纯DTC,后期开设线下体验店,线上线下同价同款,线下店更侧重体验和服务,成功实现融合

讨论:绘制从工厂到用户的整个链条(渠道价值链分析图),分析每个环节参与者增加的价值和成本,寻找优化和赋能的机会点

2. 在渠道碎片化的时代,如何实现“全渠道”用户体验的无缝融合?

▪ 定义“渠道角色”:线上、线下、社交电商各自承担什么核心使命?(明确不同渠道的核心价值,如线下体验、线上便捷、社交裂变,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协同效应)

案例:美国Best Buy-面对亚马逊冲击,成功转型为“线下体验+线上比价+专业导购”的模式,线上线下的库存、价格、会员体系完全打通

▪ 数据打通与用户身份识别:如何实现跨渠道的用户行为追踪与个性化互动?(探讨利用CRM系统、会员体系等技术手段,识别同一用户在不同渠道的行为,为其提供连贯的个性化服务和营销信息)

案例:屈臣氏在中国-通过强大的会员体系,整合APP、小程序和线下门店,实现会员积分通兑、促销同步、线上购买线下提货等功能

演练:在用户旅程地图(第一天第三节)的基础上升级为全渠道用户体验地图,增加“渠道”维度,可视化用户在不同阶段切换渠道时的体验是否顺畅,找出断点

※本节核心提示:未来的渠道,是体验中心、服务中心和洞察中心的三位一体。其核心价值在于“关系的深度”,而非“网点的密度”。未来没有单纯的线上或线下生意,只有是否实现了“全渠道融合”的生意。渠道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用户的体验流。

四、体验为王:如何将“用户体验”从售后环节提升至全价值链的顶层设计?

1. 用户体验的“最后一公里”——安装、维修、回收,如何成为品牌增值点?

▪ 将服务痛点转化为品牌亮点(分析大家电安装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如时间不准、现场加价、卫生弄脏等等,探讨如何通过标准化、可视化、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将其转化为极致体验)

案例:德国米勒牌吸尘器-提供超长期的保修和便捷的维修服务,其产品设计本身就考虑了易于维修,这成为其“耐用、环保”品牌承诺的有力证明

▪ 建立“用户反馈闭环”:如何让抱怨声驱动产品迭代?(设计从社交媒体监听、客服系统到产品研发部门的无缝反馈流转与响应机制)

案例:Zappos鞋类电商-以其传奇般的客服(长时间通话、无条件退换)闻名,将客服成本转化为最好的品牌营销投资

讨论:如何绘制用户体验全景图(Smapshot)- 不同于单次的用户旅程图,此图用于跟踪用户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内与品牌的所有互动点,用于系统性优化体验

2. 如何打造超越功能性的“峰终体验”,让用户成为品牌的忠实信徒?

▪ 利用“峰终定律”设计令人难忘的MOT(关键时刻)-介绍行为经济学中的“峰终定律”,讲解如何在用户接触品牌的关键时刻(如开箱、首次使用、解决问题后)创造惊喜感

情境:列出用户与品牌交互的所有关键节点,进而说出产品的MOT

案例:苹果产品的开箱体验-极致的细节设计,让开箱本身成为一种仪式感和愉悦体验,强化了品牌的高端认知

▪ 从“用户满意”到“用户共鸣”:如何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探讨如何通过社群运营、用户共创、品牌故事等方式,让用户感到自己是品牌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消费者)

案例:哈雷戴维森车主会(H.O.G.)-通过组织骑行活动、打造独特的社群文化,使车主对品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本节核心提示: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时代,用户体验是唯一无法被轻易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它发生在用户与品牌接触的每一个真实瞬间。但用户不会记住全部体验,只会记住高峰和结尾。投资于创造几个卓越的“峰值时刻”,其回报远高于平均地改善所有环节。

五、组织赋能:如何将“市场洞察”从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智慧?

1. 如何设计一套机制,确保一线炮火声能持续,且高效地传回总部?

▪ 构建“前线-后台”的洞察循环系统:流程、工具与激励机制(探讨如何建立定期的市场洞察分享会、建立共享的知识库、并将市场洞察贡献度纳入绩效考核)

案例:海尔要求其海外产品经理定期撰写“市场手记”,直接提交给高层,作为决策参考

▪ 培养团队的“文化同理心”:实用的跨文化沟通与思维训练方法(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团队文化建设活动,如“文化午餐会”、“角色互换情景模拟”等)

案例:乐高建立全球用户洞察社区,鼓励各地员工上传有趣的用户观察视频和照片,供全球团队灵感共享

2. 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快速试错、迭代优化的“敏捷营销”组织文化?

▪ 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思维在营销活动中的应用(将产品开发的MVP概念引入营销,倡导以小预算、快节奏的方式测试不同的广告创意、渠道组合、促销方案,根据数据反馈快速调整)

案例:字节跳动(TikTok)的A/B测试文化-其增长团队几乎对所有变量(如按钮颜色、推送文案)进行大量A/B测试,一切决策以数据为导向

▪ 建立“容错-复盘-学习”的正向循环机制(创造一种心理安全感,鼓励团队大胆尝试并从失败中学习,将复盘制度化、模板化,确保经验教训被沉淀和共享)

案例:亚马逊的“两个比萨团队”-组建小型的、跨功能的、有自主权的团队来负责某个具体项目,保持敏捷和高效

工具:A/B测试设计框架(提供一个简单的步骤指南:明确测试目标->定义变量和假设->确定样本量和时长->运行测试->分析结果并决策)

※本课核心提示:可持续的海外市场成功,不依赖于个别英雄式的产品经理,而依赖于一个能够持续学习、快速进化的“智慧型组织”。在变化莫测的海外市场,速度和学习能力比完美的计划更重要。

六、课程总结与行动规划

1. 从“知”到“行”:如何将两天的思想碰撞转化为明天的行动清单?

▪ 个人行动承诺:每位学员制定一份可衡量的“90天洞察提升计划”

▪ 团队知识传承:小组分享核心学习点,并探讨如何在部门内部分享与应用

活动:“我的第一个洞察实验” - 每位学员选定一个自己当前业务中的真实问题,应用课程中的某个工具或框架,设计一个最小可行性的洞察实验方案,并现场分享

授课老师

刘宁 跨文化认知+出海商务运营实战专家

常驻地:北京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

主讲课程:《元素适配—中国元素的跨国变现方案》客户透视—使用人格地图分析法精准降本》《破壁出海丨国际精英海外商务实战》《流量狙击战——TK矩阵3.0取代千万级展会》《文化筑基·风险破局—出海商务人员跨文化适应与安全守护力提升》《精准销售·深度沟通:打造行业销售新标杆》《跨越疆界,融汇共赢——全球跨文化通识与实战》《东南亚市场破局之道:解码文化基因,引爆增长红利——超越表面认知的深度实战课程》 《非洲市场破局之道:解码文化基因,引爆增长红利—超越表面认知的深度实战课程》《从“文化鸿沟”到“战略桥梁”—东亚市场跨文化认知与营销解码战略》《从“总部代理人”到“文化混血儿”的蜕变》

刘宁老师的课程大纲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扫一扫加微信

返回
顶部